一片典型的老旧城区,如何提升群众幸福感,积蓄发展新动能?老旧小区改造从哪里入手改、怎么改?如何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以高效能治理助推高质量发展?
带着这些问题,沙坪坝区曾家镇开始了一系列探索,并寻找到了让小区焕新、群众舒心、城市更新的老旧城区工作模式以及经验做法。
龙荫小区环境整治中
共商共建
下沉访民意旧貌换新颜
“真是没想到,感觉现在的小区环境太美了,老旧小区改造真的让我们有了更多幸福感。”居住在曾家镇龙荫社区的李婆婆感叹道。
沙坪坝区曾家镇龙荫社区于2003年修建,2005年正式成立,作为大学城首批纯安置型开放式管理的社区,有居民2615户、常住人口10079人。随着居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要求的日益提高,修建近20年、使用逾15年的龙荫小区已经难以满足群众的期盼。
人大代表在开展选民接待日活动以及入户走访的过程中注意到,选民群众集中反映小桥宾馆后面污水横流、电梯损坏上下楼不便、小区停车难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摸清实情、找准病根,镇人大代表联合社区工作人员与网格员,以白天电话联系、晚上入户上门的“白+黑”工作模式,广泛深入收集群众意见建议。
最后,梳理出10条整改措施:修补脱落外墙砖、楼栋内墙面装修、走廊过道重新刷漆、小区路面改造、污水管网改造、电梯改造、消防管网改造、增设停车位、建立小区停车收费规则、引进物业公司进行专业物业管理。
据了解,此次大规模的走访接访,共有1997户参与民意调查,其中1739户同意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此次民意调查有超过76%业主参与,满足民法典“四分之三以上业主”参与表决的要求;参与表决的业主中,逾87%的居民同意改造,达到民法典要求。
民生实事,由民做主。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顺利启动,龙荫小区通过道路铺装、海绵化改造、完善公共照明、环境绿化提升、建筑物修缮等一系列举措,成为如今居民交口称赞的宜居之地。
龙荫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只是焕新的一个缩影。在曾家镇龙台社区、五里社区、汤家社区等地,这样的更新改造和可喜变化也在发生着。
龙台社区利用闲置地修建的停车场
共管共治
破解停车难输血变造血
老旧小区改造实现居民群众居住环境的极大改观。但改造仅仅第一步,还需要常态化的管理和有温度的基层治理。
龙台社区成立于2016年3月,主要由曾家镇美丽新城安置房小区构成,幅员面积7.5平方公里,辖16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3524户1.4万余人。
在这里的居民们看来,停车难、停车乱一直是个烦心事:最初规划设计的停车位较少,地面车位仅200余个;停车全靠“占和抢”,矛盾纠纷不断;停在马路中央,“毁绿”停车等现象屡见不鲜……
于是,曾家镇把征地拆迁后社区治理摆在了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美丽新城小区停车难问题,通过“阳光议事厅”院坝会的方式,面对面听取居民心声;人大代表积极走访群众,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形成方案后,再进行公示并征求居民意见。最终,社区改造新增地面小车停车位200余个,非机动车停车位500余个。
在小区四分之三以上业主的同意和参与下,又率先启动地面收取停车秩序维护费。同时,升级投入使用了智能化车闸系统,大大缓解了小区停车难题。
截至目前,车辆管理形成良性循环,做到“输血”“造血”并重。龙台社区美丽新城小区地面停车收费累计数额150余万元,并将停车秩序维护费作为公共收益用于小区建设和综合治理费用。
汤家社区整体改造后
一方面,龙台社区将公共收益购买米、油等生活用品回馈给广大业主。另一方面,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利用公共收益30万元,对美丽新城安置房小区15栋入户门厅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增设休闲桌椅、改造楼道照明、增加智能宣传设备,打造集居民休闲、服务议事、政策宣传等为一体的多功能“邻里客厅”,让居民“坐”享幸福时光。
放眼整个曾家镇,现有安置房小区8个、老旧小区1个,单体楼400余栋,是典型的老旧城区。
曾经,辖区流动人员多、人口密度大,基础配套欠缺。部分小区、楼栋物业管理能力较弱,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多,物业收费率低,群众对物业认可度低。
如今,在曾家镇党委领导、人大助推下,当地从共商共建到共管共治,不少老旧小区实现“逆生长”,居民幸福感“原地升级”,形成了共融共享、其乐融融的景象。
为了改变陈旧的面貌,曾家镇政府出资200余万元,大修基金出资210余万元,完成了全镇26台老旧电梯的维修改造工作,惠及居民2283户6846人;常态化清理违规占道行为,全面落实标识化管理,完成4个安置房老旧小区消防安全隐患整治工程,着力完善老旧小区基本功能;通过和谐拆违、绿美结合、融合文化等举措,改变老旧小区私搭乱建、环境脏乱差等现象。
曾家镇还以点带面,示范引领聚势赋能。坚持“试点先行、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以龙台社区为试点,实行“党建+民非+物业”管理模式,不断探索完善、总结经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以点带面推动五里社区、龙荫社区等4个社区推行该管理模式,推行“党建+民非+物业”管理模式,激活社区“造血活血”功能,推动其进入良性化发展跑道,切实让小区业主由“袖手旁观”的“看客”变为“置身事内”的“主人”,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从“独角戏”走向共治“大合唱”。
文|颜国平
责任编辑|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