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钻车间、爱穿工装,常被客户误认成公司的车间工人,作为企业家的蒋立,时常给外界留下这样的印象;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把大家的期盼与诉求带到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蒋立,认真履行“百姓代言人”的职责。无论是哪种身份,蒋立奔波的脚步从未停歇,始终行走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
全国人大代表蒋立(中)在与技术员交流。 夏雨婷 摄
“留住创新人才,就是留住城市的根”
1986年夏天,冷冻专业出身的蒋立,大学毕业后去了国营南京糖果冷食厂当工人和技术员。“在生产线上忙活了两年,厂里的制冷设备都被我研究了个遍,基本上每个零部件都能如数家珍,穿工装的习惯也是那时养成的。”从此,蒋立与制冷、空调行业有了不解之缘。
“刚做产品时,创新基础非常薄弱,技术研发手段也比较落后。每当遇到技术难点时,我们就会请教各类专家,到展销会上向同行去问、去学。”蒋立说,凭借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企业得到长足发展。
在引人才、强投入、促创新的过程中,蒋立对人才的认识也更为深刻,因此他在履职期间所提的建议多与企业创新人才有关。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之前,蒋立曾先后当选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人大代表、南京市人大代表。2022年4月,在南京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蒋立提出建议:“希望南京把人才创新的优惠政策,直接落实到制造企业一线研发人才即专家的身上,留住制造业的创新人才即社会的基础人才。”他说,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先进制造业蕴藏无限创新潜力。制造业上去了,城市创新产业就有了发展空间,城市才能吸引和留住人。留住了人才就留住了城市的根,而通过增加城市人才集聚度,将对引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为了0.029%的漏风率,付出了100%的努力”
电辅热是空调企业常规采用的制造工艺,虽然成本低,但能耗高。早在十几年前,蒋立就力排众议,率先在行业内取消了空调电辅热技术,通过引入提高冷媒从室外空气中获取热量技术,替代电辅热。这一决定实际上提高了每台空调的成本,在保证客户利益的前提下,对企业利润带来较大影响。当时作出这一决定后,也遇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但蒋立始终不为所动。“作为一名企业家,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是要更多考虑社会效益,这既是对低碳环保的践行,也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应有的社会担当。”蒋立说道。
经过努力,公司成功研发出的迷宫式密封结构空气处理机组,使得空气处理设备(空调)的漏风率最低可达0.029%,较国家标准1%提高了近35倍。对于企业的绿色发展,蒋立率先创造性地提出量化能源三方透明的用能管理指标,即用户方、设备提供方、国家权威机构在云端不可间断、不可篡改、“看得见”的有公信力的用能体系。其打造制冷空调系统“全生命期成本更低”的解决方案,可广泛应用于商贸建筑、轨道交通、电子厂房、数据中心等专业化领域,将有助于3060“双碳”目标落地见效。
“做好企业,就是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今年1月,蒋立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说:“能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肩负着8500余万江苏人民的殷切期望,参加全国人代会,我感到责任重大。”
为了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蒋立在今年3月大会召开之前,深入企业车间、走进代表之家,与大家座谈交流,仔细倾听职工所盼、百姓所愿。经过认真调研和梳理总结,他带着《关于支持南京建设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示范城市的建议》等6件建议参会。“这些建议既是社会、行业、企业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推动绿色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蒋立说。
从北京回来后,蒋立第一时间召集公司管理层和三百余名骨干传达两会精神,与大家一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夯实企业绿色发展的长远目标。
为了更好地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蒋立同南京市工商联工作人员一起,围绕“关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思考和建议”等方向展开重点调研,为南京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谈及未来,蒋立初心不改。他说:“党和国家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全国两会释放的强烈信号,让我们信心满满。作为来自民营企业的全国人大代表,我会坚定信心做好企业、做好实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肖日 东罗祺
编辑|常畅
来源|人民代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