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与大熊猫亲密接触近30年,在她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成都熊猫基地大熊猫数量从1994年的18只扩展到2022年底的237只,增长了12倍。
她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已进入第16个年头,先后领衔提交了10件议案和34件建议,其中80%的议案对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她就是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为大熊猫检查身体。摄影/崔凯
“我第一次接触到大熊猫是在1995年的秋天,当年有一只大熊猫叫‘娇子’,它出生后需要进行人工哺育。当时小小的‘娇子’就在我的手心里面,它的体重只有70—80克,甚至比我手上的模型还要小。它的眼睛没有睁开,看不见也听不到,甚至不能自己排便,需要进行人工帮助。透过‘娇子’腹部薄薄的皮肤,我甚至可以隐隐约约地见到它的内脏器官,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脆弱的小生命,你很难想象它却能发出非常惊人的叫声,仿佛是对生存下去的强烈渴望。”
今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侯蓉手捧一个大熊猫新生幼崽的仿真模型,向大家倾情讲述她与大熊猫的不解之缘。
早年参与大熊猫幼崽的育幼经历,让侯蓉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作为科研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怀揣初心,她在大熊猫繁育研究的岗位上从1994年坚守至今,成功解决了大熊猫繁育、种群遗传管理、健康管理等多项关键技术难题,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国宝大熊猫的“守护者”。
自200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侯蓉一直连任至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坦言,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在侯蓉看来,代表履职与科研工作有共通之处,两者都需要坚定的信念、专注的投入、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
“只有把每一项需提交的议案建议,都当成一个研究课题来研究,才能够提出有价值的议案建议来!”侯蓉回忆说,此前,在准备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的议案前,她曾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查阅60余篇相关研究文献和报道,多次前往中国动物园协会征求意见,并与来自野生动物管理部门的管理者、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进行多次交流,参加多次座谈会以及通过邮件联系沟通。让侯蓉倍感欣喜的是,她提出的有关议案建议在法律修订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采纳。
“2021年10月12日,包括大熊猫国家公园在内的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诸多进展和宝贵经验,在国内外取得了良好反响,但在探索和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谈及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情况,侯蓉向记者介绍了她围绕国家公园建设提出的几点建议,具体包括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促进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执法机制,为国家公园建设管理提供法治保障;全面推动生物多样性整体保护,制定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多样化发展模式,深入挖掘各地在生态、文化等方面的特色资源。
“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召开的重要会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为我们踔厉奋发干事业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据侯蓉介绍,回到本职岗位后,她第一时间在本单位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会议精神进行了宣讲。
心怀赤诚,步履不停。侯蓉表示:“接下来,我将继续心怀‘国之大者’、情牵民生期盼,立足本职岗位发光发热、奋勇争先,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奋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会议精神落细落实!”
记者|舒颖
责任编辑|成鑫
来源|“全国人大”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