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的傍晚,在天津医科大学代谢性心血管病实验室,忙碌了一整天的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艾玎,打开电脑,连线实验室的老师们——这场线上会议的主题是讨论“青年教师的科研之路”。
2013年,年仅30岁的艾玎,从哥伦比亚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选择回国加入天津医科大学,组建代谢性心血管病实验室,带领团队开展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在这里,她很快完成了从博士后到学术带头人的角色转变。
“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第一大死亡原因,探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细分预警与分级体系,并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靶点将成为解决我国人民健康问题的突破点。”在过去的十年中,艾玎和团队在代谢性因素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力推动了天津心血管病领域的基础研究水平,也为防治心血管疾病作出贡献。
从2007年至今,艾玎共发表研究论文和综述文章36篇,发表的全部论文被他引893次。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多年来,艾玎的实验室为医学领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尖端医学人才。在青年人才成长的过程中,艾玎也看到了他们的艰辛与不易。每当他们迷茫以及在科研中遭受挫折之时,她都耐心解答,给团队以最大的信心,“虽然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但是已经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批3项国家专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等10余项。”艾玎说。
回国十年,艾玎看到的是祖国各项事业,特别是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今年是我回国发展的第十年。能够在这样一个特殊之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我感到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艾玎表示。
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她对国家如何不断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和加大基础科研支持力度等格外关注,“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一名来自一线的科研工作者,我要把调研的情况和大家的声音、建议、期盼带到大会上,认真履好职,做好‘代言人’。”艾玎说。
责任编辑|成鑫
来源|天津日报